在SLCP驗廠的碳排放監測數據審核流程中,不符合項的處理需遵循系統化的閉環管理邏輯,確保問題根源被消除且整改措施有效落地。
不符合項的識別與分類
1.不符合項定義與分級
嚴重不符合項(Critical Non-Conformance):
指直接違反SLCP核心要求或導致數據嚴重失真的問題,例如:
故意篡改監測數據(如偽造電表讀數);
未覆蓋主要排放源(如遺漏50%以上的鍋爐排放);
計算方法錯誤導致排放量偏差超過20%。
一般不符合項(General Non-Conformance):
指非系統性問題或對數據準確性影響較小的缺陷,例如:
部分數據記錄缺失(如某周燃料送貨單未歸檔);
監測設備校準超期但誤差在允許范圍內(如±2%);
排放因子未更新至最新版本(如使用IPCC 2019版而非2023版)。
2.不符合項證據固定
審核員需在現場審核時通過以下方式記錄問題:
書面證據:如數據臺賬中的矛盾記錄、校準證書過期截圖;
影像證據:拍攝未校準的監測設備、缺失標簽的能耗儀表;
訪談記錄:與數據管理人員確認操作流程漏洞(如“未定期備份能耗數據”)。
1.內部審計機制強化
工廠需將碳排放數據管理納入年度內部審計計劃,至少每季度開展1次自查,重點關注:
高風險排放源(如年排放量>10,000噸CO?e的設備);
歷史不符合項對應的流程環節(如數據錄入審批)。
2.數字化工具應用
通過部署EMS(能源管理系統)實現:
數據自動采集(減少人工錄入誤差);
實時校驗(如能耗異常時系統自動報警);
區塊鏈存證(確保數據不可篡改)。
3.供應鏈協同改進
對于范圍3排放相關的不符合項(如物流排放未核算),工廠需:
向供應商發布《碳排放數據收集模板》;
對前20大供應商開展數據管理培訓;
建立供應商數據質量評分體系(如評分<80分者限期整改)。